一則#消防員 關臥室門很重要#的話題,
最近沖上了熱搜榜前列,
引發(fā)了大家對于
睡覺時是否關臥室門的討論
美國消防員:睡覺要關門!
美國一位消防員向大家科普了一個重要的防火盲區(qū)——睡覺要關門!
他說:“作為家長,很難說服孩子們關著門睡覺,他們總是希望門稍微打開一點。我在學校里做了很多防火科普工作,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,向孩子們強調:關上門睡覺是多么重要的事!”
不久前,美國某小鎮(zhèn)的一處民宅發(fā)生了火災,所幸房主和寵物犬都沒有危險。但下面的兩張照片足以證明“關門睡覺”的重要性。
?
當天火災中門兩側的驚人對比
?↓↓↓??
臥室門外側,即靠近火源的一側:
墻壁和門已完全被煙熏黑。
臥室門內側:
除了門框被熏黑外,
其余部分基本完好。
這名消防員介紹:關閉的臥室門在外側嚴重受到火災損傷時,仍能較好地保護臥室內的陳設。而如果這是一間有人住的臥室,那這扇關上的門就足以挽救一條生命。
(門內和門外的對比)
?
火災中關好門,
阻隔高溫、煙霧、一氧化碳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:在家庭火災蔓延期間,閉門臥室的平均溫度低于100華氏度(約37.7℃)
而開門室的平均溫度可能超過1000華氏度(537℃),足以融化屋內的電器和擺設。
即使是在火被熄滅后,敞開門房間內的溫度也有近500華氏度(260℃)。
(火災后關門和開門的房間對比)
除了高溫外,火災最可怕的是濃煙和一氧化碳中毒。在上面的圖中,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臥室門對阻隔煙霧的重要性。那么一氧化碳呢?
?
美國消防安全研究所(ULFSRI)實驗得出:
· 火災時,開著門的臥室一氧化碳含量飆升至10000ppm;
· 而關閉房門的臥室里一氧化碳水平是前者的1/10。
對于家庭防火來說,關門尤為重要。
因為人們睡著以后,發(fā)現(xiàn)火情和逃生的速度都比較慢,而關上房門隔絕火源,能爭取到求生的機會。
為了改變人們的觀念,美國消防局提出了“Close Before You Doze”——“睡前關好門”的口號。
(實驗中關門和開門的房間損毀情況對比)
一道門可以隔熱、隔煙和隔毒,為救援和逃生爭取寶貴的時間。
僅僅開關門之間就有如此強烈的對比,按消防員叔叔的話說:這道門隔開的就是生死!
國內消防員、網(wǎng)友怎么說?
話題一出,國內多個消防、警方及媒體賬號也進行了轉發(fā)科普。
?
網(wǎng)友們也熱議紛紛,有網(wǎng)友看了后表示,家長怕不透氣不讓關門,這就轉給父母看。
還有的說,一直有關門的習慣,沒想到還順手成了能救命的一招......
消防員提醒大家:
睡覺前查一遍這些地方!
1、沙發(fā)、床鋪
煙蒂必須在放入煙灰缸前完全掐滅。裝有墊子的沙發(fā)容易被未熄滅的煙蒂熏燒。這種現(xiàn)象不但隱蔽難以察覺,更易產生致命的煙氣。如果感到昏昏欲睡時,別躺在沙發(fā)上吸煙。切勿在床上吸煙,獨居老人和醉酒者尤其應當注意。
2、空調
客廳空調放置時應遠離易燃的窗簾,或者使用阻燃型織物的窗簾;不使用時,拔掉電源,以免因線路過熱起火,也不要讓電源線接觸到水等導電介質,以防觸電。
3、電視機
電視機后面應預留充分的空間,以發(fā)散機內產生的熱量,不用時要將插頭拔掉。
4、電線
為避免電路負荷過大,切勿將過多電器聯(lián)接在同一電路。
5、抽油煙機
使用油煙機時,灶具不得干燒,避免大量的熱吸入油煙機內,損壞部件,甚至引燃機內油污。
6、灶具
灶具四周不能堆放雜物,如廢紙或其它易燃物品。灶具應經常清洗,確保不會積存油脂。
7、燃氣
燃氣應由專業(yè)部門負責安裝,保持燃氣周圍空氣流通。嚴禁煤氣或天然氣同電飯煲、電磁爐、酒精爐、煤爐等混雜使用。
8、電冰箱
冰箱應盡量放置在通風的地方,周圍不要放易燃、可燃物品,且冰箱安裝冷凝器的一面離墻的距離應在10厘米以上,保證箱體周圍空氣流暢。
9、微波爐
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時,不能用封閉的容器盛滿食物,因為微波爐內壓力過高,容易引起爆炸;加熱塑料袋密封食品時,要剪去一角作為出氣孔;微波爐內沒有食物時,不要啟動。
?
10、電熱毯、取暖器
使用取暖器時應放置平穩(wěn),切勿靠近床等其它易燃品,不要將衣物放在取暖器上烘干。使用電熱毯時不要揉搓、折疊電熱毯,防止電熱元件受損、短路,睡覺時應及時切斷電源,避免發(fā)生火災。
消防支招·家庭自救
一旦家里發(fā)生火災,市民一定要保持冷靜,想清楚家里房間的一切可能逃生的出口,不貪戀財物、不盲目跳樓。
????
逃生自救時也有一定訣竅:睡覺時把臥室門關好,可以抵御火災發(fā)生后熱浪和濃煙的侵入;逃生時,開門之前先摸一下門,如果門已發(fā)熱或者有煙從門縫進來,切不可開門,應選擇其他逃生路線;如果出口通道出現(xiàn)濃煙,沒有其他路線可走,可貼近地面,匍匐前進通過濃煙區(qū);逃生時不要為穿衣服或取貴重物品而浪費時間。
又學到重要的知識了!
提醒身邊人!
來源:光明網(wǎng)、福州消防、英國報姐、北京晚報、徐州消防